2020年12月12日,“以新发展格局促进大湾区设计文化创新”——2020设计文化创新与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集成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东风路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指导和支持,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设计文化研究中心”、中欧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可持续设计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来自政府部门、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等“线上+线下”共约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广州市社科联规划部副部长吴晴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后,陈为民副校长、吴晴副部长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智库建设管理办公室李秋成主任向5位校外专家颁发专家聘书并合影留念。会议由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粤港澳设计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娟教授主持。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 致辞
广州市社科联规划部副部长吴晴 致辞
为校外专家颁发专家聘书并合影
大会聚焦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新发展格局促进粵港澳大湾区设计文化建设与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为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方案与中国设计的思维逻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设计是再格式化的思维,眼界决定宽度,格局决定高度,观念决定未来!世界上最需要迭代的不是‘产品’,而是战略与人才的‘认知’”。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设计的内因和外因,针对当今中国设计面对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下应该注重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设计应为产业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林家阳教授的主旨演讲题目是《设计的担当:对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性思考》,林教授从自身留学德国的经历,以及设计实践中的许多经典案例出发,提出了当代的设计应该是“传统+现代、传统+生态、艺术+科学,以及知识+实践”,并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宝贵建议。他认为要注重实践和知识储备,只有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学生的知识多元,学校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的文创人才。要大力培养设计创新人才,才能有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和设计文化高水平发展。
深圳大学田少煦教授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及其发展走向》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数字创意是一种储能巨大的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在诸多方面未能与大湾区发展同步。因此需要培育健全的设计生态系统,依托数字科技和“智能+”开发先进生产力,促使数字创意产业由传统形态向“产业互联网”转移,联手打造大湾区“创新设计走廊”,共建粤港澳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刘秀伟教授带来的演讲题目是《链接印刷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视觉文化》。刘教授从北京印刷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许多生动形象的设计实践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印刷文化IP,并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文创设计为媒促进“文化与生活”、“传统与当代”的有机融合,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产品的创新。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卫教授演讲题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广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路径研究》。吴教授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度,详细梳理了广府文化的历史、范畴和典型特征,从设计文化创新的视角,并以自身的研究和湖南文创成功的经验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他认为要通过文化创新、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传承经典以及艺术创新、数字创新的策略,全方位展示广府文化的研究成果,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渠岩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岭南文化地图;艺术的经度与设计的纬度》,他认为“创新是文化的行为和话语权实践”,大湾区首先是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岭南文化靠自身形成的文化结构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形态,在相互作用中编织着艺术与设计所构成的经纬地图,提出“文化”引领“设计创新”的思想坐标,揭示了大湾区独特的地缘与历史在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会议最后由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娟教授做总结,她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与代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表示本次会议从多角度阐释了以新发展格局促进粵港澳大湾区设计文化创新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提升大湾区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的竞争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照,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必将有效助力新发展格局下设计文化创新与粵港澳人文湾区的建设和发展。